重陽節的來歷50字(一)
《易經》中把“六”定為陰數,把“九”定為陽數,九月九日,日月并陽,兩九相重,故而叫重陽,也叫重九。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,到了唐代,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,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。
重陽節的來歷50字(二)
源于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。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,爬城垣,感到秋高氣爽,心曠神怡,于是認定是個吉日。以后,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。后人仿之,形成習俗。
重陽節的來歷50字(三)
據《續齊諧記》記述:漢代桓景隨《易》學大師費長房游學多年。一天,費大師對徒弟講,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,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幸免于難,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。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,躲避災難,相沿成習。
重陽節的習俗50字(四)
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,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。“高”和“糕”諧音,作為節日食品,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、喜嘗新糧的用意,之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,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。重陽節也有賞菊花的風俗,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。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,所以又叫茱萸節。茱萸入藥,可制酒養身祛病。
重陽節的寓意50字(五)
在民俗觀念中,九九重陽,因為與“久久”同音,包含有生命長久、健康長壽的寓意。1989年,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,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、敬老、愛老、助老的風氣,因此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義。
我們的文化都是喜歡用寓意,象形字的由來也是這樣。所以重陽節之所以在9月9日寓意是久久,想說生命的延續,所以被稱為老人節我們是想老人可以將生命延續下去。